泰山玻璃纤维
道生天合
沃达重工 液压机 华征新材料 奥德机械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市场评述 » 正文

徐樑华:碳纤维产业将迎整合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1-26  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浏览次数:30
核心提示:如今,碳纤维生产企业一片哀鸿,这与几年前的蜂拥而至形成鲜明对比。生存还是死亡?艰难发展的碳纤维产业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两年内,中国碳纤维产业或将迎来新一轮整合期,未来碳纤维企业数量可能从目前30多家最终缩减至3 ~5家。”

碳纤维的产业化之殇,或许能为新材料领域的发展敲响警钟。
  
“新材料之王”的光环正在消退。

碳纤维——一个被业内寄予厚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缘何陷入全行业亏损的怪圈?十多年的产业化之路发展为何如此之难?

如今,碳纤维生产企业一片哀鸿,这与几年前的蜂拥而至形成鲜明对比。生存还是死亡?艰难发展的碳纤维产业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两年内,中国碳纤维产业或将迎来新一轮整合期,未来碳纤维企业数量可能从目前30多家最终缩减至3 ~5家。”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华如是说。

国外垄断

CEI:据了解,中国碳纤维进口依存度超过80%,这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徐华:目前,我国主要从日本的东丽、东邦人造丝、三菱人造丝三大集团以及中国台湾的台塑集团进口碳纤维。今年开始土耳其Aksa公司也开始向中国销售碳纤维,该公司意在以低价倾销策略迅速占领国内市场,使用户对原材料产生使用依赖性,然后再适时提高价格。虽然是低价倾销,但因国内企业的大量产品还没有上市,所以敏感度不高。

进口依存度过高,这主要是由于国内碳纤维生产企业没有抱团形成自己的产业。80%的数据也只是海关统计出来的结果。

CEI:没有形成产业化的原因在哪,外国垄断又对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有何影响?

徐华:这个领域的门槛主要是资金和技术,我们真正做碳纤维产业化已经十多年了,现在看来,民营企业相对而言比国有企业做得更好一些。能搞碳纤维的民营企业一般都是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对他们来讲,第一轮的产业化建设资金都可以保障。民企和国企的技术形成的渠道都差不多,但是民营企业的机制体制较为灵活。这也导致民企效率高,而国企的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高企。

 从目前来看,碳纤维在国内是个很矛盾的东西,虽然大量进口对国内碳纤维生产企业造成强烈冲击,但对以其为原料生产复合材料的企业十分有利,所以形成了碳纤维企业反对,而复合材料企业欢迎的尴尬局面。

临至整合期

CEI:从目前来看,全行业亏损让碳纤维企业面临怎样的选择?

徐华:民营企业现在不挣钱,但他们对碳纤维未来的市场需求一致看好,近几年致力于产能扩展,尽早占领有利的市场份额,他们主要想着今后能赚回来。

从现在来看,再过两年碳纤维产业可能就面临重新整合期了,技术经济链条扛不住的企业就会被淘汰出局,行业会逐渐规范起来。因为一个国家不可能需要现在那么多企业都做碳纤维,日本也才3家,美国才2家,中国有3家到5家就可以了。

CEI:既然亏损,为何碳纤维企业数量还在不断攀升?

徐华:为什么有30多家企业上马,这里面有多种因素,包括地方政府和一些专家的积极推进,你有高科技的碳纤维产业,我们也要弄一个。地方政府与单位之间、区域之间的相互攀比,是导致当前国产碳纤维企业众多的原因之一。

CEI:目前还有哪些企业进入到碳纤维领域,又有哪些企业适合转型做碳纤维?

徐华:国内目前做碳纤维产业的啥背景都有。这里面包括钢铁企业,因为钢铁材料以后的竞争对手就是复合材料,因此好多企业都开始转型做新材料。毕竟在许多领域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代替金属材料是技术发展所至。目前,首钢、太钢、宝钢都在主动探索进入碳纤维行业的可行性,有的已经开始建设,但实际上这种产业结构拓展并不合适,因为行业跨得太厉害了,碳纤维这类高科技材料还应该要相应专业的厂家来做。

最理想的应该是做腈纶的企业去转型生产碳纤维,但国内做碳纤维的企业的主营业务绝大多数都是非化纤专业的。我曾在一次国内化纤产业会上呼吁,化纤企业要在碳纤维国产化进程中发挥更多的作用。我们现在有两家传统化纤企业在做碳纤维,一个是上海金山石化,另一个是吉林化纤,但目前尚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突破。

 
关键词: 碳纤维 新材料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c)2013-2020 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2021047099号

关注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