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玻璃纤维
浙江大汇-承载膜
沃达重工 液压机 华征新材料 天骐机械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市场评述 » 正文

宁波材料所:顶天立地创新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3-06  来源:宁波日报  浏览次数:38

  2004年春天,47岁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崔平领到了一项新任务:全面负责宁波材料所的筹建工作。

  这是一个由中科院、浙江省和宁波市三方以“院地合作”模式共建的新型科研机构,旨在探寻出一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路,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白手起家创办这样一个肩负重大使命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这对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女科学家崔平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创业初期,时间紧、人手少,身为科学家的崔平,忙得像肩负多项重任的“总经理”。没地方办公,就在宁波大学一个招待所里租最便宜的房间,既作办公室,又当宿舍。没地方吃饭,就在学校学生食堂或企业职工食堂搭伙。

  艰苦的创业条件丝毫没有动摇崔平高起点建所的决心。她和团队用“顶天立地”四个字来定位宁波材料所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发展需求,通过全球高端人才本土创新、全球高端技术本土集成,开辟一条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新通道,把宁波材料所打造成为新技术的摇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新工业的发源地。
 


  尽管这是一条出力不讨好、失败概率高于成功概率的险路,崔平和她的团队还是坚定地选择了这条“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新之路,“科研水平再高再顶尖,但如果成果不能转化、服务经济发展,科技强国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伴随着崔平马不停蹄地向海内外同行推介宁波材料所办所理念,留美博士刘兆平、朱锦、韩伟强、刘升高、姚强,留学德国的闫阿儒,丹麦国家实验室的王蔚国、许高杰,留日博士李润伟,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的杨桂林等众多海内外科技英才,放弃了原来丰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纷纷来到宁波,与崔平一起踏上了这条创业路。

  “一张桌子,一台电脑,其他什么都没有,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从德国归来的磁材专家闫阿儒至今还惦念着“搭棚子搞科研”的那段难忘经历。他毅然选择了留在“磁都”宁波,“因为这里磁材企业多,科技报国的舞台大!”

倾力构筑人才高地

  没有一支符合宁波材料所发展定位、认可宁波材料所建设理念的人才队伍,一切都无从谈起。崔平率领招聘团队四面出击,开展全球“相马”大行动:除了在世界有影响的网站、顶级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刊登人才招聘广告,组团赴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举办人才招聘会,还“借助大师、物色大腕”,“深入内部、寻找目标”,“以才引才、磁场效应”,“三顾茅庐、真情打动”……反正该用的“招”都用了。光是海外高端人才招聘会,崔平组织或参与的就有百余场,与海外千余名人才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洽谈。宁波材料所人才招聘渠道拓宽到17个,连美国硅谷都设立了人才联络处。崔平敏感的“伯乐”神经,更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可能捕捉到“千里马”的细节。

  找到“千里马”,更要赛出“千里马”,留住“千里马”。崔平和班子成员在这方面同样使出了浑身解数:为各个层面的人才量身打造使用、培养平台;所领导和所里六大职能部门都有明确的人才服务职责,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从主攻方向确定、信息咨询、产业需求和知识产权分析,到制订项目计划,资金、人员、实验设备和场地配置等全方位一条龙服务;先后建立创新团队50余个,创建了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和首批省市院士工作站,硕、博研究生培养点发展到17个。

  建所近十年来,宁波材料所云集了800余名科研人员,其中院士1位,海外高层次人才200余位,国家、省千人计划和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60余位,形成了旗舰帅才、科技将才、春蕾青年人才等多层面科研人员组成的人才队伍架构;引进的顶尖人才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发达国家大公司,学术背景和工程背景兼备。

立足产业勇攀高峰

  根据宁波材料所“顶天立地”的发展定位,科研规划布局既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又要紧贴区域经济转型发展需求,其成果能够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没有明确的应用前景是不能立项的。

  他们一面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与其联手展开市场调研,跑企业、发问卷、找需求,了解我国企业的问题所在、需求所在;一面马不停蹄地走访世界500强企业、知名科研机构,与全球顶尖科学家交流,和美国的波音及通用电子、德国博世、韩国LG等跨国公司建立紧密技术合作,多渠道掌握第一手世界科技前沿的项目和人才信息……辛勤的汗水没有白流,宁波材料所科研规划布局渐渐清晰起来: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人口健康四大领域,向磁性材料、复合材料、燃料电池、精密机械、医疗工程等20多个方向拓展;构建起了开展原始创新和前瞻性研究的创新平台、研发重要产品与成套技术的工程化平台、作为支撑服务模块的技术服务平台。

  6年前,刘兆平研究员来所里答辩时提出石墨烯材料研究计划。当时,石墨烯到底为何物,有何用,需要多少投入才能有成果?人们知之甚少,所领导心中也没底。当多方论证确认这个项目有巨大应用前景后,宁波材料所果断决定冒这个风险,以团队计划引进刘兆平,大投入对这个项目进行攻关。
苦战3年,刘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攻克了石墨烯低成本制备技术难关,创下了转让合同2.16亿元的全所新纪录,前景广阔的市场大门,也随着近日系列“甬产”石墨烯新产品的发布而徐徐打开。

  2010初,碳纤维规模化生产技术研发成功后,宁波材料所立即部署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范欣愉团队两年攻关,成功地把4至8小时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时间削减到10分钟以内,破解了碳纤维商用民用的瓶颈,为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航空航天、先进装备制造业、健身器材等新兴产业领域奠定了基础。

  薛群基院士领衔的海洋防护涂层材料与工程技术研究团队,不仅开发出了可提高海洋装备服役寿命一倍以上的高性能防腐涂层材料,还开发出了一种亲油疏水海绵,它只吸油不吸水,能够选择性地将吸附上来的油牢牢“锁住”,而且经过简单处理后海绵还可重复使用。

  王蔚国带领的团队6年攻关,接连完成了4个科技部攻关项目。他们研发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大大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将催生新型可分布式发电系统和新兴产业。

  360相机、聚乳酸/淀粉全生物基可降解复合材料、微量有害物质快速检测材料、核电包装材料、新型LED荧光节能材料、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技术、直驱电机控制与制造技术、新一代化工催化材料等一枚枚高科技“金蛋”的产生,一个个技术平台的搭建,一批批基础研究创新成果的涌现,使宁波材料所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高地。

  十年间,宁波材料所承担了几百项国家科技支撑、863、973等重要科研项目,获竞争性科研经费十多亿元,取得了一批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申请国内发明专利千余项、国际专利近50项。

  这些年来,宁波材料所先后已有16项重大科研成果成功实现转移转化;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技术、耐热聚乳酸研发、金刚石研发技术、润滑油添加剂研发、高性能氧化锌基溅射靶材技术等一批产业化项目与企业达成了协议;先后与300余家企业开展了合作,通过集成创新、成果转移、技术服务,帮助企业新增产值50多亿元,还为一些企业打开了市场前景为十亿元、百亿元乃至千亿元级的新产业大门。

  2010年初,大豆基木材胶黏剂技术在宁波问世,掀起了国内板材无甲醛的绿色革命。

  2010年初,稀土永磁辐向环的产业化示范线在宁波通过国家验收,从此告别进口依赖。


  2013年底,全国首条百吨特种纤维生产线在宁波投产,国内首辆碳纤维复合材料奇瑞汽车样车研制成功,开启了碳纤维在汽车行业应用的大门。

  2013年底,年产300吨石墨烯生产线在宁波建成,这是全球首条石墨烯产业化生产线,催生了有着巨大市场前景的新产业。     

  “引进一位人才,带领一支团队,产出一批技术,引领支撑一批产业”。宁波材料所如今已形成了人才队伍链———技术创新链———产业转化链良性发展态势。然而,崔平和她的科研团队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又瞄准了更高的目标:借鉴硅谷和以色列的先进研发及投资创业模式,打造“新材料初创产业园”,把人才高地、技术高地变为产业高地,为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

  (节选自宁波日报,原文标题:顶天立地闯新路——崔平和宁波材料所科研团队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纪实)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c)2013-2020 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2021047099号

关注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