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一年来·企业见闻
“干了30多年,总算真正有了一种用知识创造财富的感觉!”
刚刚过去的2014年对华东理工大学华昌聚合物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坐镇来说,成就感颇强——原本只是卖产品和技术的这家校办企业,终于开始卖品牌了!在这一年内,华昌完成了对法国和马来西亚两家著名跨国集团、上市公司的授权,使其成为华昌的OEM(原厂委托制造,即代工生产)基地,在欧洲和东南亚生产销售华昌MFE品牌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对澳大利亚、俄罗斯客户的品牌授权许可协议,也正在洽谈之中。
一直以来,中国都被认为是海外品牌的OEM基地。在化工行业,不少高科技产品都被海外跨国企业垄断。十年时间,从一个濒临破产的“校办”化工厂,到如今与世界500强齐头并进,华昌不仅打破了树脂材料的国外垄断,更成为国内这一产品技术的唯一输出企业。
自1998年公司改制以后,刘坐镇以大学青年教授的身份,按照“新材料+新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定位,开始在这家校办公司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技术开发和市场推广。华昌围绕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周润培教授课题组的科研成果环氧乙烯基酯树脂,研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国家发明专利的MFE乙烯基酯树脂,是耐腐蚀玻璃钢制品的主要基体材料,其应用遍及化工、冶金等防腐蚀领域,连续十多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成为公司的核心产品。
背靠高校雄厚的科研力量,公司通过生产流程再造、清洁环保技术提升,并跟踪世界聚合物科技发展前沿不断研发新产品,使“产学研用”真正紧密结合。2008年,公司进驻世界500强云集的上海化工区,但总部及研发中心始终设在华东理工大学内。“大学里国际学术交流频繁,驻扎在这里,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国际最新动态。”刘坐镇说,“这让我们永远都在科研的最前沿,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之间的通道更加顺畅高效。”
为了加强研发工作,公司与华理材料学院共同组建了上海防腐蚀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防腐蚀技术开发中心。在中心内,华昌公司担任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的角色,并发挥资金优势,为防腐蚀技术研发提供有力支撑。公司将研发投资直接投入学校的实验室建设,使得学校的教授可以使用实验设备做科研,研究生可以经历系统训练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而企业的研发需求,也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2008年,华昌公司位于上海化工区的生产基地成功投入商业运行。产品年销售额从1998年的1500万元上升到2013年的3.8亿元,增长了25倍,利税增长20倍,批量出口德国、法国、荷兰、西班牙、加拿大、中东等35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球防腐蚀树脂主要品牌。
2014年12月25日,在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表彰大会上,华昌研发团队与华东理工大学联手的“高性能环氧乙烯基酯树脂”项目荣获了“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一等奖”。
但公司管理层也意识到,公司不应满足于产销量的增加,不能局限于做一个只有产品出口的低端“制造者”,要“走出去”,由单纯的产品出口到技术品牌许可属地化生产,真正实现“华昌创造”。
由于产品都是自主研发,从实验室到中试再到生产线一气呵成,客户再苛刻、技术标准再高的要求几乎都能得到满足,华昌聚合物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供货紧张时,甚至会出现集装箱车排着队在工厂里等货的情形。
“技术品牌输出当然是含金量更高,属地化生产对MFE环氧乙烯基酯树脂来说也比较适合。”公司技术人员说,这种树脂保质期短,储存条件严格,特别是海运运输时间长,运输成本高(为三类危险品),不适合跨国长距离运输经营,属地化生产是该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最有效途径。
寻觅中,法国诺伊德公司首先进入视野。这家欧洲老牌集团公司早在20多年前就进入中国市场,已连续6年到华昌进行技术交流。2014年1月,诺伊德公司提出在欧洲设立基地,生产销售“MFE乙烯基酯树脂”这一上海市名牌产品。经过半年多谈判,诺伊德公司把在意大利收购的工厂改造成生产华昌树脂的基地,并以此为基地向欧洲市场更全面地推进。通过此次合作,华昌公司打破了该技术在欧洲市场上长期为几家大跨国公司所控制的格局,成为在此类产品上成功实现技术和品牌输出的国内首个企业。
与此同时,华昌公司还积极在亚洲寻找合作伙伴。去年,作为东南亚唯一的不饱和聚酯树脂本土上市公司——马来西亚理建公司提出,通过华昌聚合物授权,由马来西亚企业在当地生产。在东南亚地区设立工厂进行属地化生产,既可以省掉运输时间,相对延长树脂的贮存期,又可以省下海运成本,有利于品牌输出。双方经过几轮谈判后,一拍即合。
根据协议,1吨产品中998公斤的原材料都由对方在当地采购,而最核心的原料催化剂必须向华昌公司购买,华昌另外收取销售额5%左右的品牌管理费。刘坐镇说:“化工产品的核心技术,其实就在那每吨产品中的2公斤催化剂里。而通过催化剂的用量,我们既可以保证产品质量,也可以掌握对方的产量和市场开发进度。”
去年12月,MFE乙烯基酯树脂在理建公司马六甲工厂的10吨反应釜连续顺利投产。经检测,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合格。至此,华昌公司国际化战略掀开崭新的一页,由单纯的产品出口到属地化生产,真正实现了品牌和技术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