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下管廊:发达国家已建几百年
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外国已经走过的路,事实证明是一条成功的路。
世界第一条管廊是1833年在巴黎建设的,到现在已经持续运行了近200年。到1861年,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也在伦敦开始建设管廊。到1890年,欧洲的工业核心德国开始建设管廊。到现在为止,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地下管廊建设。
目前巴黎有共同沟约100km,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有共同沟约30km,西班牙有共同沟约90km,俄罗斯莫斯科有共同沟约130km。
日本是世界上地下管线共同沟兴建数量居于前列的国家之一,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来,作为灾后城市重建的主要内容,政府出资进行了九段坂、滨町、八重洲三处的共同沟建设。1963年,日本国会通过了《有关修建共同沟的特别措施法》(即《共同沟法》),地下市政共同沟就作为道路的合法附属物在日本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目前日本共同沟的管线种类已突破6种,其建设目标预期在21世纪初在全国80个城市主干公路下,建成约1100km的地下共同沟。
既然国外已经做了成熟探索,要认识地下管廊也并非难事,下图就是一条典型的地下管廊。
城市综合管廊也被成为综合管沟、共同沟或地下共同沟,是通过将电力、通讯、给水、热水、制冷、中水、燃气、垃圾真空管等两种以上的管线集中设置到道路以下的同一地下空间而形成的一种现代化、科学化、集约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如上图所示,原来分开铺设的燃气管、雨水管、污水管以及高压电线等,在共同沟的理念下集中铺设、并行不悖,都纳入综合管廊工程。当然是实际操作中,入廊的管道要看各地具体情况,并没有统一标准,不过国家在鼓励更多公共设施进入管廊。
地下管廊形式多样,具体的管线规划设计根据城市发展客观需要设置。以下这些也都是地下管廊,既可与高速公路建设并行推进,也可以随地铁修建同步开挖。
(地下管廊的埋设方式)
综合管廊解决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类管线的维修、扩容造成的“拉链路”和空中“蜘蛛网”的问题,对提升城市总体形象,创造城市和谐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综合管廊已成为21世纪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热点和衡量城市建设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
二、优点:省地、省事、省投资
综合管廊与传统的管线埋设方式相比,具有不少优点:
1、确保道路功能充分发挥。综合管廊的建设可以避免由于敷设和维修地下管线频繁挖掘道路而对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的影响和干扰,确保道路交通通畅。
2、有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各类市政管线集约布置在综合管廊内,实现了管线的“立体式布置”,替代了传统的“平面错开式布置”,管线布置紧凑合理,减少了地下管线对道路以下及两侧的占用面积,节约了城市用地。
3、确保城市“生命线”的稳定安全、减少后期维护费用。综合管廊对于城市的作用就犹如“动脉”对人体的作用,是城市的“生命线”。“生命线”由综合管廊保护起来,不接触土壤和地下水,避免了土壤和地下水对管线的腐蚀,增强了其耐久性,同时综合管廊内设有巡视、检修空间,维护管理人员可定期进入综合管廊进行巡视、检查、维修管理,确保各类管线的稳定安全。
4、各种管线的敷设、增减、维修都可以直接在综合管廊内进行,大大减少路面多次翻修的费用和工程管线的维修费用。
5、改善了城市环境。综合管廊的设置,消除了通讯、电力等系统在城市上空布下的“蜘蛛网”及地面上竖立的电线杆、高压塔等,消除了架空线与绿化的矛盾,减少了路面、人行道上各种管线的检查井、室等,有力的改善了城市环境。
6、增强城市的防震抗灾能力。即使受到强烈台风、雨雪、地震等灾害,城市各种生命线设施由于设置在综合管廊内,因而也就可以避免过去由于电线杆折断、倾倒、电线折断而造成的二次灾害。发生火灾时,由于不存在架空电线,有利于灭火活动迅速进行,将灾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而有效增强城市的防灾抗灾能力。
(高压走廊、架空电缆对比地下管廊)
综合管廊,是指将各类公用管线集中容纳于一体,并留有供检修人员行走的隧道结构。这种设计不仅节约地面空间,管道集中也便于管理和维修。综合管廊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消除城市 “拉链路”,保障交通通畅;
第二、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第三、消除城市“蜘蛛网”,营造整洁环境;
第四、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
三、成本算大账:初期投入高但综合效益大
综合管廊的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的拐点和转折点。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截至2011年底,我国城市仅供水、排水、燃气、供热4类市政地下管线长度已超过148万公里。如果按照综合管廊的设计模式,将这几种管道设计为一体,建设管廊长度约为37万公里左右,在不计算拆迁等成本的情况下,所需资金就将近4万亿元。
兴业证券报告指出,地下综合管廊在廊体单位公里造价约在0.56-1.31亿元之间。地下综合管廊分为廊体和管线,廊体造价与断面面积和舱位数量有关,按照国家试行投资标准估算,断面面积10-20平米、1舱位的廊体1公里造价约为0.56亿元;断面面积35-45平米、4舱位的廊体1公里造价约为1.31亿元,断面面积越大、舱位数量越多,造价越高。
根据兴业证券测算,廊体建造成本中,施工成本占一半,材料成本占比超过1/3。以断面面积20-35平米、2舱的廊体为计算标准,1公里施工成本约为0.40亿元,占比约为49.83%,1公里材料费用约为0.28亿元,占比约为35.06%,其余为设备购臵费与基本预备费,其中基本预备费是指在投资估算阶段不可预见的工程费用。
但是,目前我国管廊建设法律法规不完善、技术规范不健全、投融资和运营模式不明确等问题也制约管廊建设快速发展,也影响到企业投资积极性。
当然,综合管廊的收益要放到更高的角度。住建部长陈政高就此有明确的论述。归纳起来,综合管廊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节约地面空间,盘活土地资产。综合管廊可以囊括所有地下管道,统一有规划使用地下管廊空间。
综合管廊一次性投资大,但总体可以节省投资。按照估算,国内管廊投资一公里大约1.2亿,但已建成的管廊,广州大学城管廊一公里投资3000万,中间有很大的差别。按全生命周期考虑,把管线直埋的累计投资加起来,肯定超过每公里1.2亿元标准,造成的间接损失更是无法计算。
综合管廊按照每公里1.2亿元投资,要管几百年。法国巴黎的管廊已经运转200年了,运行还很好。总体考虑,综合管廊节省投资的优势显著。
综合管廊建设将拉动经济增长。假设每年能建8000公里的管廊,每公里1.2亿元,就是1万亿投资。再加上拉动的钢材、水泥、机械设备等方面的投资,以及大量的人力投入,拉动经济作用明显。
四、政策:国家支持、银行给力
我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起步晚,1958年才在北京天安门附近铺设第一条地下管廊,20年之后才有第二条管廊问世。1994年开发浦东新区时在张杨路修建全长11.13公里地下管廊才,标志着综合管廊建设正式起步。
去年以来,国内出台一系列政策,开始通过政策和机制推动国内综合管廊建设。国内综合管廊将迎来建设高峰期。
此前,综合管廊曾一度由于一次性建设成本昂贵、旧城区改造代价大、统一管理难度较大以及政策、法律性支持力度不够等原因而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但目前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及规范的出台,为综合管廊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自2013年以来,国务院已连续发布了多个基础设施和管线建设的文件。
2013年9月16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发布,要求提高城市管网、排水防涝、消防、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加大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综合管廊项目。
2014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推行城市综合管廊,新建城市主干道路、城市新区、各类园区应实行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廊模式。
2014年6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7号),要求各地要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完成地下管线综合规划。
2014年12月26日财政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该项措施为期3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5亿元,省会城市每年4亿元,其他城市每年3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2015年4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养老产业和城市停车场等4个领域的专项债券发行指引,意图简化和放松相关产业发行债券融资程序标准,拉动相关重点领域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
2015年4月10日,财政部2015年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名单公示。包括包头、沈阳等10个城市入选2015年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并获得相应资金支持。
2015年4月13日,住建部举行全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培训班,住建部及部分城市规划建设负责人、技术专家就技术规范、融资等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全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2015年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综合管廊建设作出部署。要求在年度建设中优先安排综合管廊,并制定地下管廊建设专项规划。已建管廊区域,所有管线必须入廊,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同时要加快现有城市电网、通信网络等架空线入地工程。会议还提出要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完善管廊建设和抗震防灾标准,建立终身责任和永久性标牌制度。
2015年7月31日,住建部召开会议宣布我国将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10个试点城市3年内建设地下综合管廊389公里,年内开工190公里,总投资35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2亿元,地方政府投入56亿元,拉动社会投资约193亿元。
2015年8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逐步提高城市道路配建地下综合管廊的比例,全面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
根据相关资料及分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存在多种融资方式,包括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政府企业联合出资模式(PPP)、特许权经营模式,企业一般在里面承担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工作,后期政府分期购买服务。
并放宽相关企业发行债券的要求,有利于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加速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业务的发展。再加上今年初出台的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的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建设公私两方有望迎来资金面宽裕,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有望在资金解困下迎来加快发展。
国务院2015年7月28常务会议在部署综合管廊建设时,还称要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将管廊建设列入专项金融债支持范围。8月初,国家发改委表示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发行长期专项债券,建立专项基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财政按照专项建设债券利率的90%给予贴息。
国开行有关负责人随后表示,加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力度,是开发银行积极支持的重要领域。资料显示,截止目前,开发银行与住建部合作,共同推出贷款支持项目27个,拟建管廊940公里,贷款规模540亿元。
五、起步晚热情高:十个城市已经开始试点
目前各地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有很高的积极性,不少省市主动请缨搞项目试点,并纷纷出台相关规划。
山东省政府就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专门出台意见,提出将大力建设被誉为城市“里子工程”的地下综合管廊,到2015年年底,山东全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长度力争达到300公里以上,2020年年底力争达到800公里以上。
重庆市的江南新城地下综合管廊5年建设规划已经确立,江南新城的地下管廊全长82.8公里,总投资约74亿元。
海口市编制完成了该市地下综合管廊总体发展规划和示范区专项规划,示范项目位于海口市西海岸新区和美安科技新城,规划范围109平方公里,示范项目总长44.68公里,总投资约36.1亿元,计划3年建成。
长沙市也出台建设规划,2015~2017年,将在试点区域内建设总长度63.3公里的综合管廊,总投资约34.66亿元。
2015年,财政部、住建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的通知》,并组织了2015年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评审工作。
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排名在前10位的城市进入2015年地下综合管廊试点范围。包头、沈阳、哈尔滨、苏州、厦门、十堰、长沙、海口、六盘水、白银等10城市入围。入围试点城市将获得一定额度的财政补助。
10个城市分布地域广,既有发达地区城市,又有发展中城市。既有老城区集中的城市,也有新建城区项目,试点地方足够有代表性。通过试点,将摸索出在不同财力、不同地区的城市建设综合管廊的经验,以便在全国推开。
我国共同沟萌芽在1958年,北京天安门广场敷设了一条长1076m的共同沟,1977年配合“毛主席纪念堂”施工,又敷设了一条长500m的共同沟。
在工业应用上宝钢自1978年建厂以来,由中冶集团在工艺设计中引进了电缆隧道和废水管廊,并已建成数十公里的地下综合管网。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共同沟建设是在1994年,上海浦东新区在张扬路建成国内第一条规模较大、距离较长的城市地下综合管线共同沟,全长约11.1km。转入新世纪,2002年,上海在嘉定区安亭镇也建设了长度约5.8km的共同沟;2003年3月,广州大学城建设了总长约17km的共同沟,并于2004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2006年,北京建成了中关村(西区)共同沟;深圳也建成了大梅沙-盐田坳共同沟,全长约2.675km。
广州亚运城道路下共同沟,全长约5.18km。国内其它城市,如济南、杭州、嘉兴、唐山、厦门等也着手进行了共同沟的规划和建设。
截至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一次性投资最高、建设里程最长、覆盖面积最广、体系最完善的综合管廊座落于珠海市横琴新区,由全球最大最强的建设承包商之一中冶集团负责投资设计建造,覆盖全岛“三片、十区”,总长度33.4km,总投资约22亿元人民币。
中冶集团是全球最大最强的冶金工程建设运营承包商,也是国内最早的城市综合方案解决专家和智慧城市理念的积极践行者。
中冶集团曾经参与综合管廊国家规范的编制,并于2015年6月率先在珠海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管廊投资建设专业化公司,积极探索并形成良好的模式,迅速推向全国。2015年9月14日,中冶集团与中国邮储银行又在北京隆重签署了《中冶城市综合管廊产业基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冶集团与邮储银行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共同设立国内首支千亿级城市综合管廊产业基金。
六、专家这么说——综合管廊建设中全产业链布局的最具优势
下水道被称为“城市良心”,过去不少城市受到大雨内涝、管线爆炸、路线塌陷等问题困扰,产生一系列“地下”问题,普通人深受其苦。
这个局面未来将有大的改观。在国家推动和支持下,囊括了各类管道的地下综合管廊正成为一个新的投资领域。
近日,《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中冶集团综合管廊建设相关单位,就综合管廊建设的优势,及目前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包括中冶华发公共综合管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振辉、中国二十冶华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冷绪中、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李跃飞、王瑀等参与,其中部分专家直接参与过国家地下管廊政策的设计与咨询。
PPP融资方式待完善
刘振辉:一般而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存在多种融资方式,包括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政府企业联合出资模式(PPP)、特许权经营模式,企业一般在里面承担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工作,后期政府分期购买服务。
现在很多地方的综合管廊项目,成为地方政府找钱的工程,大多采用PPP(政府企业联合出资方式融资)模式。政府一般通过招标,拉企业作为合作方,也作为资金提供方。央企在融资成本上较低,有经验积累,加之社会责任考虑不少都在考虑参与其中。
综合管廊建设以及地方政府的理念都需要转变,综合管廊社会效益大,地方政府应该从总体考虑收益,同时在建设上也要和企业共同承担,在后续运营方式上有所创新,可以将管廊维护运营外包,购买服务。
李跃飞:综合管廊建设投资额大,单靠财政支出无法支持,地方政府建设综合管廊主要考虑资金来源,以及承担的责任。建设综合管廊的融资一向是地方政府关心的问题。在财政补贴之外,地方政府还是希望具备资金实力的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综合管廊。
因为融资额大,地方政府PPP项目一般都希望建设方承担融资等多重功能,央企和社会资本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区别。但因为综合管廊投资大,如果全面铺开,建设企业将承担融资和负债重负。地方政府建设综合管廊主要考虑资金来源,以及承担的责任。
对央企而言,资金成本低是参与综合管廊建设的优势。但是就算央企,也会面临财务压力。地方政府应该更多看到PPP购买服务、回购的一面,而不能单纯将PPP作为融资模式,让企业在其中承担高负债风险。
全产业链更具优势
刘振辉:中冶集团在珠海横琴建设的综合管廊达到33.4公里,中冶投资建设28.7km,总投资约22亿元人民币。这是目前国内距离最长的综合管廊,该管廊内纳入了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给水管道、中水、供冷、垃圾真空管等,涵盖了几乎所有地下管线。
综合管廊建设成本在每公里5000万到1亿之间,但依据不同地质条件、施工难度投资额差别很大,还涉及到拆迁等费用。中国在地下综合管廊投资上历史欠账不少,在密集政策推动下,将启动综合管廊建设的大潮。
刘跃飞:依据平均测算,综合管廊建设本身的成本主要涉及施工、管线,管线占总成本的70%左右。走廊建设成本还与建设的仓体、纳入的管线等相关,开挖式施工土建也占部分成本,老城区改造的管廊成本更高。
但纳入管线不断增多的管廊,也有一定的技术和运营门槛。比如根据最近的标准,以往不敢放在管廊中的天然气管道将纳入管廊,天然气面临密闭空间爆炸的难题,这对建设企业是很大的考验。
冷绪中:这意味着管廊不是简单的土建和施工,还需要运营经验,尤其是处理危险气体管道的经验。中冶最初做钢铁厂的管道,涉及到各种危险的气体,都能处理,积累了多年经验,现在做综合管廊可以说适逢其时,是偶然中的必然。
当然,因为综合管廊建设的门槛体现在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很多从事建筑、地铁建设的公司都盯着这块业务。
刘振辉:如果说各家企业的优势的话,应该是产业链实力的比较。具备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综合实力和产业链优势的企业,在综合管廊建设中更具优势。
综合管廊的收入主要包括水、电、气、垃圾等相关设施的入廊费、财政补贴和运营维护费用。其中运营维护的经验,显得非常珍贵。因为国内综合管廊没有大规模建设,具有运营维护经验的企业较少。
后期服务会成为大市场
刘振辉:燃气入廊,对于运营过各种危险品气体管道的公司有优势。管廊内管线集成多,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维护,未来运营维护公司会转而向入廊企业收取服务费。
李跃飞:地下综合管廊是个系统工程。目前地方政府主要采取的是PPP模式,建成后平台公司运行,约定期限内,政府回购至完全所有。但地下管廊涉及到不同的管线维护,专业性要求高,运营维护可以作为独立的业务开展。
目前,综合管廊的收入包括入廊费、补贴和维护保养费。推广阶段,入廊费的收入并不容易,未来要发展维护保养的市场。比如广州大学城的维护保养就是交给一家运营公司。综合管廊要慢慢成为依靠入廊费和维护费为主。
王瑀:对于入廊的其他企业而言,后期管廊内管线费用可以参照架空线路原来投资和维护费用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