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玻璃纤维
道生天合
沃达重工 液压机 华征新材料 奥德机械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动态 » 正文

宋志平:创新转型,引领建材行业迈向高端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2-08  来源:中国建材报  浏览次数:53
核心提示:宋志平:创新转型,引领建材行业迈向高端化

复合材料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水泥、玻璃等建材行业告别了高增长时代,进入了平台过渡期。这种情况下,水泥、玻璃等市场也进入一个转折期,面对需求下滑、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环境压力,建材行业该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应对新形势?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屇五中全会,通过了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当前和“十三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水泥、玻璃等建材行业告别了高增长时代,进入了平台过渡期。这种情况下,水泥、玻璃等市场也进入一个转折期,面对需求下滑、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环境压力,建材行业该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应对新形势?
    今年春节前本报专访了宋志平董事长,请他回答了新常态下水泥行业如何化解产能过剩,如何在市场上突破围困,寻找出路等问题,为行业持续发展指明了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
    时隔半年,宋志平又一次接受本报专访,这次专访主要探讨了行业怎样转型升级的问题,也可以说和半年前的采访是姊妹篇。面对建材行业日益艰难和亟待转型的局面,建材企业出路何在?怎样创新发展?行业的未来有哪些机遇?
    其实,这也正是整个建材行业都在认真思索的一个问题。过去多年的增长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大家都期待着新的增长方式。这些年,中国建材围绕结构调整、创新发展,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做了大量工作,现在总结中国建材转型升级的思考、举措和发展,对于行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近日,本报深入到企业一线采访,总结归纳中国建材转型之路,连续刊登了其12家企业经典案例,并配发评论。
    在此次系列报道的最后,宋志平就中国建材多年来调整转型的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为我们讲述企业转型的思考,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对于企业转型和对行业现实和未来发展前景的真知灼见。
    新常态下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建材行业从高增长迈入平台期,必须考虑转型升级,不能以不变应万变,不能用30年来成功的想法和做法来应对今天环境的大变化。
    孟宪江:转型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国从“九五”计划开始就提出了经济转型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转型升级也成为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请谈谈您对新常态下建材行业转型升级的理解。
    宋志平:对建材行业来讲,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建材产业进入平台过渡期。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要求,中国经济未来五年仍要以略高于6.5%的中高速增长。今年经济增速预计是6.9%,我们已经感觉压力很大了,面对6.5%的增速,我们压力会更大。其实,尽管现在经济下行,需求不足,但总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比如水泥销量今年比去年下降了6%,但23.5亿吨仍然是个天文数字,仍然占全球销量的50%以上。但随着GDP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十三五”时代的结束,水泥的销量会进入减量期。因而,“十三五”对我们来说,既是一段难得的市场平台过渡期,也是一段黄金转型期。“十三五”期间,有效需求不是主要矛盾,主要问题是如何做好有效供给,如何在供给端做好均衡、有序、高质量的供给,同时大力抓好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产业迈向中高端。当今新一轮的技术革命迎面扑来,“互联网+”、“双创”和《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国产业迈向中高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建材行业基本走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不断地追赶别人。从全国范围看,今天的中国制造业正在从中端迈向中高端,但就建材行业而言,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要从中高端迈向高端。要从过去的跟跑者变成领跑者,跑在最前面,就必须考虑方向、思考更多问题。“十三五”期间,中国建材行业要加快转型升级,在水泥、玻璃、新型建材、新型房屋、新能源材料方面要做“领跑者”,技术、产品、装备都要站在世界一流,牢牢掌握制高点。
    三是环境的压力。人类发展现在遇到了两大问题:一是发展的极限,即资源和能源供给出现了问题,不可持续。二是生存的极限,指的是气候问题。近年来,许多国际组织报告和环境科学家提出,从工业革命1750年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的上限是2摄氏度,超过这个限度,地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受到极大威胁。现在已经升高1摄氏度,也就是未来85年只有1摄氏度的空间。如果不加节制,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5~6摄氏度。这是个威胁人类生存的大问题。最近奥巴马多次谈到了这个问题,刚刚召开的法国巴黎气候大会也谈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庄严承诺,2030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使峰值出现的时间提前。建材行业高耗能、高环境负荷,未来节能减排的压力会更大,必须心系社会,站在人类生存的道德高地上,在资源、能源和排放上,树立自律的观点,从绿色环保、节约能源等方面来思考产业变革,引领产业转型,这非常重要。
    四是“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新机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经济深刻调整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企业而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企业创新转型提供了更大的平台,赢得了更多的时间,给予了更大的空间。因为这次不同于以往仅对单个地区或单个项目的支持,而是国家全方位地为企业“走出去”鸣锣开道,对企业来讲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对于我国建材企业意义重大。当前,我国在建材领域的成套技术和大型装备都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产品性价比优异,在多年的海外工程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该说我们已经具备了条件,可以将多年发展积累的资金、装备、技术、管理经验带出去,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在发展中共同获益。
    推进整合优化中国建材转型亮点纷呈
    中国建材大力推进整合优化,多年持之以恒地积累,业务不断拓展,加上不断创新,转型亮点纷呈,很多领域正走向和逼近全球制造业顶端。
    孟宪江:作为我国建材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国建材的转型升级对行业发展有很强的示范意义,您能介绍一下这些年来中国建材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做法吗?
    宋志平:转型不是简单的转行,而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实现企业观念、结构、经营模式的深刻转变。中国建材这些年的发展思路是比较清晰的,就是两句话:大力推进水泥、玻璃的结构调整、联合重组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三新”产业。“两个大力”的思路提出来快十年了,我们一直是按照这个思路,抢抓转型先机,推进整合优化。你们也去了中国建材集团所属12家企业,从多个角度看到了实际情况,中国建材集团的转型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
   中国建材在水泥、玻璃等传统建材领域推进联合重组、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推动了全行业整合优化和转型升级。在水泥领域,通过大规模联合重组,组建起中联水泥、南方水泥、北方水泥、西南水泥4大水泥公司,使全国水泥行业的集中度大大提高,从2008年的16%提升到现在的53%。2007年在山东枣庄集中爆破9条立窑水泥生产线,被称为中国水泥第一爆,带动了全国淘汰落后小水泥。投资150多亿元对所有符合条件的水泥厂建设余热发电体系,配套了脱硫脱硝、袋式收尘等体系,建设无烟、无尘工厂,在发展高效、节能、低碳、环保的绿色生产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
   为优化我国水泥产品结构,中国建材提出了水泥“四化”,即高标号化、特种化、商混化、制品化。高标号化方面,中国建材和行业协会一起推进淘汰32.5低标号水泥。特种化方面,中国建材所属嘉华水泥、邢台中联、曲阜中联、牡丹江水泥都在做特种水泥,年产达2000万吨,规模居国内第一。商混化方面,中国建材在全国整合了4亿立方米的产能,规模跃居全球第一。制品化方面,中国建材围绕PC混凝土预制构件、工厂化房屋开展了大量工作,发展迅猛。
    在玻璃领域,中国建材推进传统产业的变革,退出普通的浮法玻璃,大力发展电子玻璃、光伏玻璃、智能玻璃、高效节能玻璃等功能性玻璃,转型成效非常显著。
    中国建材不断开拓由新型建材、新型房屋、新材料构成的“三新”产业领域。新型建材方面,石膏板业务规模达到20亿平方米,稳居全球第一。产品耐水、耐潮、耐火等品质不断提高,相变石膏板、净醛石膏板等系列高端产品相继推出。新型房屋方面,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建材的新型房屋逐渐被市场接受,“绿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正在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建材在北京密云建设了加能源5.0绿色小镇示范项目,引起了行业的极大反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非常欢迎我们的北新房屋,最近中国建材绿色小镇项目在英国、智利、莫桑比克等不少国家纷纷落地。新能源材料方面,玻璃纤维达到120万吨的规模、全球第一,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等领域;兆瓦级风机叶片年产能1.5万片,位居全国第一;自主研发生产的T700、T800碳纤维填补了国内空白,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支持了国家航天航空等事业的发展;收购德国Avancis公司,全力进入薄膜太阳能铜铟镓硒领域。
    孟宪江:我们知道,发展制造服务业、国际化等也是建材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中国建材在这方面有哪些作为和成绩?
    宋志平:这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这些年我们在亚洲、非洲、北美、南美等地区建设了很多水泥、玻璃、太阳能光伏项目。近几年,集团的新型房屋业务发展迅速,产品出口到亚、非、欧三大洲的十多个国家,很受欢迎。我们还积极探索“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外贸新模式,从建材制造商成功转型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外贸集成运营商。不仅整合了银行、保险、商检、海关等外贸上下游资源,而且打造了集现货仓储、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海外物流园,为海内外企业提供一站式外贸全流程服务。目前在10多个国家建立的“海外仓”已投入运营。中国建材积极探索建材BNBMHOME连锁超市模式,由纯粹的产品制造向销售、服务领域延伸,先后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建材连锁超市,将其发展为家居分拨中心,再升级为建材家居一站式购物大型一体店,产品线不断延伸,经营模式不断完善成熟。
    孟宪江: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发现中国建材在转型升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前两年公众对中国建材的了解更多是在水泥联合重组和市场整合方面,最近一两年中国建材作为世界五百强和国企改革的试点企业也有很多报道,今天我们认识到中国建材在转型升级方面进展也令人惊叹。
    宋志平:这些年来,中国建材讲得比较多的是水泥的并购重组,但中国建材真正注重的不仅是规模,我们并购重组之后是希望透过技术提升水泥产业的水平,透过转型升级、产品创新来增加水泥行业附加值。实际上,在转型方面,中国建材这些年已经迈开了步子,因为有多年持之以恒的积累,业务不断拓展,又加上不断创新,所以今天回头看,转型升级的亮点还是很多的,很多领域正在走向和逼近全球制造业顶端。中国建材不仅有水泥,还有石膏板、玻璃纤维、风机叶片、新型房屋、电子玻璃、太阳能薄膜电池、碳纤维等等,每一块新业务都有不错的经济效益和成长前景。
    孟宪江:中国建材转型升级还有哪些特点?
    宋志平:一是集成创新,是在技术领域的一场整合,我们在建材产品、装备方面拥有一批世界顶级技术;二是产研结合,中国建材有1.3万名科研设计工作者,5000多个技术专利,既有产业平台,又有研发力量,得天独厚,充分融合,别人很难复制;三是搭建开放性的创新平台,与国内外的研究院和大学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这些也都是转型升级的动力。
创新转型
    要抓住新时代的新机遇
    中国建材抓住转型先机,提出“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发展理念,在“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出现新的亮点。
孟宪江:李克强总理最近讲过,“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在这场新工业革命中,您认为建材行业应该如何转型升级?
宋志平:李克强总理提到的“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反映了当前时代的变革和企业的转型。对于未来的转型升级,我认为要走“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发展之路,也称为“新四化”。
    一是绿色化。走绿色化发展道路就是整个工艺路线、产品方向都要围绕“绿色、循环、低碳”六个字去做,在原材料选用、生产过程和产品应用等方面加强节能环保,自觉减少粉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提升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在自身节能减排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的基础上,引领行业节能限产、自律减排,提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管理咨询服务,促进全行业减排,为治污减霾贡献积极力量。
    二是智能化。走智能化发展之路就是要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带来的机遇,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开展跨界经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进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加快装备和工艺的改造升级,促进关键装备、工艺流程的智能化,降低成本、节约能源、减少人工,努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
    三是高端化。走高端化之路就是要依靠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发展,技术水平从中高端向高端迈进。高端才有高价,有技术含量才能有市场话语权。
    四是国际化。走国际化之路就是紧抓国际化历史机遇,积极推进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加强战略研究,突出产融结合,重视品牌建设。我们提出联合外资公司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把我国中高端设备和发达国家的高端技术结合起来,在发展中国家突出中国模式,复制中国基础建设、制造业和城镇化的经验;在中等发达国家利用中国技术和成套装备的优势性价比寻求更多的合作空间;在发达国家通过收购高科技企业填补我们技术上的短板,通过深度介入基础建设的投资获得稳定收益。采用多种方式推动水泥、玻璃、新型建材及装备制造等业务从以本土市场为主转向“一带一路”市场。在开发“一带一路”市场的同时,我们意识到即使欧洲和北美也充满机会,我们也正在向英美发达国家挺进,把企业从中国本土为主的世界500强打造成以全球为落脚点的跨国型世界500强。
    孟宪江:中国建材在“新四化”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计划?
    宋志平:在水泥、玻璃领域,我们要迈向高端。中国建材在泰安建设的工业4.0智能工厂,采用“互联网+水泥制造”模式,实现远程监控和智能化控制,能效、环保和效益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获评工信部“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并入选全球契约组织“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现在中国建材所属合肥院推出的粉磨一体化装备,可以使每吨熟料生产节约8度电,节省成本4元。我们开发应用了短窑技术,应用高固气比技术,节能效果非常好。我们还与施耐德合作开展能效管理,可以提高10%左右的能效,这又可以大规模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些我们都要大力推广。同时,我们成功生产的国内最薄的0.2毫米超薄电子玻璃,可以像纸一样卷起来,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行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在“三新”产业领域我们要做的就更多了。在新型建材方面,我们研发出低密度石膏板新工艺,可节约10%的石膏用量,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在新型房屋方面,我们推出的加能源5.0房屋,在房屋建设中采用地热、光热、光电、家庭风电、沼气等五项增加能源供给的方式,不但不耗费外界能源,还会向外输出能源。我的想法是让北新房屋成为继高铁之后我国向全球推广的品牌产品,在功能、质量、性价比等方面全球领先。新能源材料方面,我们成功研发出了功率从1.25兆瓦到6.5兆瓦、长度从31米到75米的9个系列近60个型号的风机叶片,下一步要抓住发展机遇,继续做大做强做精。最近我们依托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技术,制定了光伏产业“10+5”GW的战略布局,即在国内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别建设10GW和5GW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国内1.5GW项目已在安徽蚌埠动工。讲到“10+5”GW计划就不得不提中国建材收购圣戈班Avancis公司,圣戈班董事长最后一刻还在犹豫卖不卖,他们当时计划把工厂搬到印度去,因为中国建材盯得紧,所以还是卖给了我们。当时收购德国Avancis立足于两点:铜铟镓硒的薄膜太阳能技术和工业4.0的技术。这个工厂从冲洗玻璃到镀膜、激光照刻、做电池组,再到最后包装,整个过程全部使用机器人,我们希望把这些移植到国内,并扩展到其他行业。我们T700、T800碳纤维技术已实现批量稳定生产,下一步要扩大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并积极研发更高级别的碳纤维。集团旗下中国巨石自主研发了全球最大、最好的10万吨级池窑拉丝生产线,吨电耗、吨能耗都是世界最低;自主研发的E6、E7等玻纤配方,获得美国、日本等国际专利授权;在埃及投资建成的玻纤厂效益非常好,这也是我们重点发展的业务。
    在拓展工程贸易服务方面,我们的思路是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动我们的装备、产品、资本、服务等走出去,加快推进“跨境电商+海外仓”模式,布局扩展全球建材家居分拨中心,推广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业务,形成集群竞争优势,参与全球市场的资源配置。使“走出去”有规划、有布局,还要与金融相结合。
此外,关于大数据和机器人,这些都是未来趋势。中国建材在上海成立了机器人公司,研发生产工业机器人。中国建材总院成立了大数据公司,希望通过互联网技术,努力成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开放性平台。
    孟宪江:据我所知,中国建材在新玻璃和新能源材料领域有大的发展规划,您当时决策的时候是基于怎样的思考?
    宋志平: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很好地结合新时代的需要。比如水泥企业如果还是过去传统的做法,打价格战,恶性竞争,就没有出路。玻璃行业也是如此。玻璃行业已经有五六年一直全行业亏损,现在有两个机会,一是农业塑料薄膜大棚正在被现代化的玻璃大棚取代,这个领域的玻璃用量空间巨大。中国建材目前已经进入到玻璃大棚领域。我国现在有320多个县市都纳入了光伏农业玻璃大棚的计划,仅这方面用到光伏就能发电10GW,这个计划用的玻璃量将是个惊人的数字。二是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许多人认为光伏产业实际上是个玻璃产业。据估计,1个GW的太阳能光伏板需要1条日融化量500吨的玻璃厂配套。今后中国不少玻璃厂要把浮法玻璃生产线改成白玻璃做成光伏玻璃,来供应光伏市场。如果传统玻璃能把现在的量控制住,就能够走向市场平衡。
    我个人对未来中国新能源结构看法是:一是水电,二是核电,三是太阳能,四是风能。核电大家看法不一致,法国80%是核电,德国却坚决要求到2050年废除所有核电。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太大,二氧化碳排放又特别多,只能快速发展核电。现阶段是用核电废弃煤电,但从更长远看核电对中国也是个过渡,也许三五十年后,太阳能、风能完全能覆盖了,就可以废弃掉核电,我想大概有这样一个过程。由此可见,我国的太阳能和风能是这个世纪都要大力持续发展的。
    回顾以往,中国建材在创新上有两件事做对了,一是新能源材料——玻璃纤维、碳纤维和风机叶片;二是从玻璃做到薄膜太阳能、太阳能组件、太阳能电站,还从玻璃做到了光伏大棚,做光伏+农业、光伏+牧业、光伏+渔业。
    孟宪江:看来中国建材对未来的转型升级已经做了全面细致的规划和部署。这些计划对投资者一定非常有吸引力吧?
    宋志平:是的。中国建材是一家有故事的公司,过去水泥、商混、石膏板、玻璃纤维等都做到了世界第一,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成长故事。我这次在香港路演时说,经过这一轮行业整合,加上国内长期的刚性需求以及企业自身调整,水泥未来还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业务。此外我们还有新型房屋、光伏“10+5”GW计划等不少后续故事,中国建材的魅力就在于总是不断出现新的亮点。
    理念先行 要站在道德高地上思考行业发展
    转型首先要做到理念提升,站在对全人类生存和发展负责的高度思考行业发展,进而推进行业自身的技术提升和产品提升,最终实现效益提升。
    孟宪江:您一直是行业中善于研究、勤于思考的企业思想家,每逢大事,您必有担当。现在,行业转型已经是当下最主要的话题,您是不是又有一些新的思考呢?
    宋志平:我最近在重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做企业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有人认为只为了赚钱,但地球都不适宜生存了,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所以我倡导,要让企业发展站到人类发展的道德制高地上思考问题。以后我们要大力宣传绿色概念、大力宣传为解决气候问题我们做了哪些贡献,有哪些成效。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量化研究,比如在水泥、玻璃制造中配套的余热发电等措施,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Low-E玻璃可以节能70%,换算成减排二氧化碳是多少;石膏板使用工业脱硫石膏,到底减少多少黏土砖,折合二氧化碳是多少;现在搞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到底减排多少二氧化碳。这些数字是可以算出来的,但得有人去做这项工作。现在我们大多只是就事说事,只比谁赚的钱多,没有把整个企业定位上升到人类生存发展的道德层面上。前不久在法国图卢兹召开了“中法工商峰会”,会议主题是“数字与环境革命”,这也是当今影响企业发展的两大主题。我在会上讲了三点:原材料尽量采用城市和工业废弃物;生产过程中尽量做到零排放;产品使用时要做到环保和安全。这三点是我原来在北新建材主张的,后来带到中国建材集团,到图卢兹讲大家也还是愿意听的。作为工业企业应该积极应对环境变化,进而产生新的理念,做企业要有一个这样的理念。
    很多人不清楚,中国建材为什么搞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我的观点是,作为耗能大户的建材企业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生产制造建材过程中要节约能源、减少排放,我们生产的建材要造成节能型的新型房屋,因为新型房屋比传统房屋节能90%;再一方面就是研发制造新能源材料,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到2100年人类要告别化石能源,到2050年人类的化石能源要比现在减少50%~70%。这就是我们长远的目标。2013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361亿吨,中国排放100亿吨,占全球的29%,是第一排放大国。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得明确建材行业该往何处去。如果再细算,我们会大吃一惊。以水泥为例,生产1吨熟料大概排放0.7吨二氧化碳,我们全年大概要排放10亿吨左右的二氧化碳,占中国工业排放的10%。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淘汰32.5水泥、发展高标号水泥的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减少石灰石用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总体来说,我们要正视问题和困难,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把建材产业与人类的发展极限、生存极限结合起来。一旦了解到全国每年排放多少二氧化碳,人均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中国建材要发展高标号水泥、Low-E玻璃、新型房屋,为什么要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风机叶片、玻璃纤维和碳纤维。我始终认为,企业的指导思想要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我们既然从别人的研究中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感受到环境资源压力的切肤之痛,就不能回避它,知而不行不是真知。
    孟宪江:在这场全新的思考中,您认为建材行业的企业家应该担当怎样的角色?
    宋志平:做企业要思考问题。在日本和台湾地区,一些大企业家常常会到僻静的地方静思,考虑一些哲学命题和终极问题。今天,中国的企业家也到了潜心学习、静心顿悟的时候了,就是静下心来,叩问自己的心灵,理一理思路,想想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向。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将是客观的,有许多新的机会,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过去我们常讲企业家精神是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但我现在对企业家精神的看法有些改变,我认为企业家精神在于创新精神和担当精神。过去供给不足,创业的成功概率大,机会成本不高,敢先吃螃蟹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企业家。新常态下,我们要认识到,企业家需要认真思考、评估和把握业务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企业家精神并不是偏好高风险,而是拥有组织生产要素、开展创新创业的思想和技能,能够识别和有效利用提升经济效率的各种机会。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企业家的主要任务是把握机遇,而不是甘冒风险。孔子讲“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但同时也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所以,做企业从来不应该去盲目冒险,而是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建材行业作为基础原材料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我们必须敏锐地看到未来的变化和需求对于行业的引导。建材企业的企业家们作为这一轮转型升级的方向引领者和实践带领者,不要固步自封,更不要盲目冒险,而是要认真思考,顺势而为。转型不是转行,是行业自身的技术提升和产品提升,但首先应该做到理念提升,站在对全人类生存和发展负责的高度思考行业发展,最后落实到效益提升,这样四个提升都达到了,这也是转型升级的必然逻辑。
 
    新常态下,中国建材的转型之路实际也是突围之路和必由之路。雄关漫道,履冰而行,中国建材的转型还在过程中,还在路上。但我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地去做,转型后的中国建材一定会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在经济下行的艰难时刻,也希望大家透过中国建材的转型升级看到未来和树立信心,鼓起勇气跳出困局,寻找新的出路,跳出恶性竞争的红海思维,驰入创新竞合的蓝海,中国建材行业柳暗花明、春暖花开的时刻一定会更早到来。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c)2013-2020 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2021047099号

关注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