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玻纤领域里的巨无霸,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先后引进了桐乡本地股东、央企中国建材、国际资本和产业投资机构之后,巨石已经成为了一家真正的、全面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2015年3月,“中国玻纤”这一名字,消失在了A股的历史长河之中。
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巨石(600176.SH),对于公众来说稍显陌生。但对于全国乃至全球的玻璃纤维行业来说,“巨石”这个品牌名称更知名,也更强势。
“我们做玻璃纤维已经40多年,在这个行业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这个领域,我们可以说是做的最早的。”中国巨石总裁张毓强对《英才》记者表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玻璃纤维是一个不太熟悉的行业,但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生产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正因为这种强化属性和“百搭”特性,让玻璃纤维有着超乎想象的应用领域。在巨石集团的展厅中,汽车外壳、内饰、建筑材料、塑料管线、电脑主板、飞机内饰等领域,都离不开玻璃纤维的巨大作用。
庞大的市场空间,让中国巨石经历了快速发展壮大的40年,如今中国巨石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在收入、利润等关键经营指标上,中国巨石持续增长。
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整个玻纤行业的“盘子”仍然在不断地扩张之中。顺利的经营之下,张毓强并未将成绩视为事业的终点,而是认为在玻璃纤维这个领域里,巨石仍然要保持专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混合所有制的优势
年过60的张毓强,毕生都在和玻璃纤维打交道。早在1969年,石门东风布厂就已经成立了,并在1973年更名“石门玻纤织品厂”。从那之后,巨石就开始了在这个行业中漫长的征程。
1989年6月8日,振石集团(巨石集团前身)经过改制,成为了一家股份制企业。根据张毓强的介绍,这是整个浙江省的第一批、第一家股份制企业。
“当时发的股票,还是人民银行发行的,一块钱相当于一张内部股。在股份制公司成立的时候,我们有100多号人,100多万的资产,这些股票都是员工自己买的。”张毓强说,“我买的最多,大概有1000股”。
在市场经济最活跃、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浙江省,巨石成为了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从那时起,混合所有制就已经深深的烙在了这家企业的基因之中。
通过股份制的改革,巨石从员工的投资中获得了急需的发展资金,推动了这家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占领了更多空白市场。
在先后引进了桐乡本地股东、央企中国建材、国际资本和产业投资机构之后,巨石已经成为了一家真正的、全面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不同所有制成分的相互融合和共同促进,每次融合都让中国巨石变得更加强大。”张毓强在混合所有制融合的过程中,看到了每一种所有制背后的优势和价值。
“在混合的过程中,要混出优势和特色。”张毓强认为,“中国建材经历了整个中国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在管理上有优势。不论是各自的优势,还是特色,最重要的是如何能够互为共用,多方共同努力,将事业做好。”
中国建材更为强大的融资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管理能力,都是巨石在发展过程中所欠缺的。这可以将巨石原有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的发挥出来。
“三条能力主线”
混合所有制的坚定推进,为巨石带来了发展所急需的资金,以及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可以说,在资本和管理能力上,巨石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在张毓强看来,这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三条能力主线”之二,另外一条极其关键的能力主线,则是技术创新。不同于资本和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更加敏锐的嗅觉,更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长期积累。
“我们是中国第一家用大窑、粉料生产纤维的企业。”张毓强介绍,在早期,这种新的工艺让玻璃纤维的质量获得了很大的提升,相同成本之下,产出也变得更高。
获得技术能力之后,在资本、管理能力同时推进的情况下,巨石的市场空间得以被真正打开。随后,在2004—2007年的几年时间里,中国巨石大规模扩充产品产量,建造了全球范围内绝无仅有的五条大生产线。
如今,包括中国巨石在内的三家企业,已经占据了全国约57%的市场空间,中国巨石一家,在全球范围占据20%左右的市场份额。高度集中,正是产业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特点的真实写照。
在获得领先市场地位后,巨石仍然坚持了在技术创新上的专注,张毓强告诉《英才》记者,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仅仅加强管理是不够的,更加主要的还是要在技术上创新。
“可以是完全自创,也可以是拿过来、做出自主改良创新的。这些技术上的优势一旦形成,就可以在盈利能力上,实现对竞争对手的超越”。
新盈利点
在传统产业普遍面临经济压力的同时,玻纤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产业却爆发出了惊人的盈利能力,相比主要竞争者,巨石的盈利能力大幅领先。
从产品品种的角度来说,巨石的中高端产品比例更高,而这些产品由于具备更高的技术含量,而享有了更大的附加价值。对于技术创新的推崇和投入,在企业营收利润比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玻璃纤维本身就是一个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的产品,在高端制造领域同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巨石集团的工作人员告诉《英才》记者,目前在交通工具减重、高铁性能提升、航空航天领域,都要求玻璃纤维的性能越来越高。
在应用领域,比玻璃纤维好的材料也有,如碳纤维,但其性价比非常低,价格达到了20万元一吨,相比之下玻纤只有几千块钱一吨。取代产品稀少,让玻璃纤维更具市场竞争力,但这同时也给了玻纤厂商更多提升其性能的动力。
在2015年,玻璃纤维市场最大的亮点,在于风电叶片市场的突飞猛进。根据国际风能协会的预测,未来5 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约300GW,平均每年约60GW,复合增速6%左右,国内这一数字更高,预计2015-2019 年新增风电装机至少1.3 亿千瓦,同比“十二五”增长约45%。
“2004年,我们还未涉足风能发电,但现在这一业务到了整个集团15%左右的产量。”张毓强说,在这些高端领域中,玻纤产品的用途越来越广,而且销售量越来越大,但从全球范围来看,真正有技术实力去做这个产品的企业,并没有多少家。
正因为巨石有这种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因此在这个高速增长的市场中,拿到了全球风能发电量30%左右的份额。
很多地方国资和国企都会派人来学习和考察,但张毓强认为,这种学习更多的要去通过思路、精神层面去感悟,而非业务层。多年的行业积淀,很难以一两条感悟而实现异地复制。
别人学不来,张毓强也不会去眼红别人的成功。在提及多元化的时候,他认为企业不应涉足过多的业务领域,一方面是因为会和下游的客户产生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在于他将玻纤定义为专业化生产,而这种专业需要专注,需要如履薄冰的专业精神。
如今,中国巨石不仅在国内生产,还将生产线开到了埃及,将国货外销转变成外产外销。对于张毓强和这家历史40余年的企业来说,专注于应用领域极其广泛的玻纤产品之中,就是最大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