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玻璃纤维
道生天合
华征新材料 奥德机械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市场评述 » 正文

“十三五”海上风电建设提速—— 2016年成“转折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18  来源:TalentHub-白永强  浏览次数:24
核心提示:当今世界,能源供需紧张、环境污染严重,风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迅速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5年我国风电累
          当今世界,能源供需紧张、环境污染严重,风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迅速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5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145362MW,在电力总装机中的比重已超过7%,成为仅次于火电、水电的第三大电力来源。海上风电将凭借诸多优势,将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新动力,预计到2020装机容量将超过1万MW。
 
  
 
            图1 海上风电场景
 
  根据我国《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要达到500万千瓦。然而,实际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海上风电累计装机100万千瓦,远远没有完成规划目标,未来海上风电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迅速增长
 
  我国海上风电从2007年第一台金风(GW70/1500)试验样机在渤海湾装机开始,至2010年东海大桥102兆瓦海上风电场(华锐SL3000/90)建成,我国海上风电逐渐走上爆发之路。2015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100台,容量达到360.5MW,同比增长58.4%。其中,潮间带装机58台,容量181.5MW,占海上风电新增装机总量的50.35%;其余49.65%为近海项目,装机42台,容量179MW。
 
  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建成的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共计1014.68MW。其中,潮间带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11.98MW,占海上装机容量的60.31%,近海风电装机容量402.7MW占39.69%。
 
  
 
  二、海上风电分布有待提升
 
  我国可开采风能资源分布基本与三大经济圈重合,其中以环渤海、台湾海峡附近为海上风能蕴藏量最为丰富区域,尤以台湾海峡区域最为丰富,其次为杭州湾附近海域。但从现阶段海上风电装机情况看,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沿海地区,环渤海、台湾海峡等资源蕴藏量丰富的区域相对装机容量较少。如此发展趋势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将会影响未来海上风电建设进度。
 
  
 
  从海上风能分布及现阶段风电装机情况看,未来我国应加强对环渤海、台湾海峡、杭州湾相关区域的的风能资源开发,不断升级技术、提高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支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的能源需求。
 
  三、海上风电向更成熟的大容量发展
 
  随着海上风电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我国海上风电装机机组正在向大容量跨进。而这也将是海上风电发展的大方向,由于海上风电运输、安装、运维成本较高,大容量风电装机技术能够降低成本容量比,从而提高利润率、促进海上风电的快速发展。
 
  
 
  四、海上风电产业呈集中发展趋势
 
  从大数据上看,截至2015年底,海上风电机组供应商共10家,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00MW以上的机组制造商有上海电气、华锐风电、远景能源、金风科技,这四家企业海上风电机组装机量占海上风电装机总量的86.6%。2015年,上海电气的海上风电机组供应量最大,占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83.2%;其次是湘电风能,海上风电吊装容量占比为13.9%。
 
  
 
  现阶段,海上风电开发与运营商主要以国电集团、申能集团、东海风电、中水电、中广核5大电力集团垄断。5大电力集团运营海上风电占总装机容量的86%,其中国电集团海上风电开发运营装机容量最大,占到全部装机容量的52.68%。
 
  
 
  五、海上风电未来趋势及发展建议
 
  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2016年有将是海上风电发展的“转折年”。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孕育和成长,海上风电目前具备了规模开发的条件和基础。许多电力开发商、装备制造和工程服务等企业都想参与海上风电开发。我国海上风电正处于“项目示范”向“快速开发”的转折时期。
 
  表1:未来海上风电发展情况
 
  
 
  未来海上风电发展的主要目标应该围绕降低开发成本,首先,技术创新是根本,加大对海上基建、塔筒防腐、海底电缆等各项基础技术的研发,另外,由于海上风电风机成本占比小,可加快更大容量机组、更大直径风机的上马;第二,要健全产业体系,包括价格政策、市场规模,持续稳定增长的海上风电市场,是产业能够延续下去的关键;第三,要加强产业上下游的通力合作,确立建设标准
 
 
关键词: 海上风电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c)2013-2020 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00539号-1

关注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