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日本发展碳纤维近60年,也仅仅留下了东丽东邦三菱三家具有规模化产能的公司。而我国碳纤维产能不仅乱,而且散。未来产能势必会越来越集中于成本控制好、技术稳定的几家公司。至于其他的,就会慢慢死掉或者转型。
2017年初,浙江泰先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这应该是碳纤维生产企业破产第一案,不禁让人感叹。
浙江泰先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由宁波化工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浙江金强投资公司、宁波康兴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于2010年10月注册成立,公司注册地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资本为3亿元人民币,公司股份总数为3亿股,其中宁波化工开发有限公司占31.26%,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以其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参股,占29.74%,浙江金强投资公司占股29%、宁波康兴投资有限公司分别占10%。
主营碳纤维及其制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公司将在宁波石化区投资建设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碳纤维产品生产基地。其中一期工程建设一条年产100吨高性能碳纤维(配套250吨/年PAN原丝)生产线,二期工程建设千吨级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及复合材料生产装置。公司产品规格为6K、12K、24K(其中以12K为主)高强中模碳纤维。
该是宁波市2012年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并获得国家发改委2012年度新兴战略性新材料中央财政补贴2250万元。
今年9月21日,宁波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中国银行宁波分行与浙江泰先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裁定书。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与浙江泰先、宁波化工开发有限公司、浙江金时针织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康兴电缆有限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泰先公司应向申请执行人中国银行宁波分行归还借款本金人民币189174800元、欧元1263795元及相关利息,化工公司、金时公司、康兴公司按照相应的比例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同时,化工公司、金时公司、康兴公司对上述借款承担担保责任后,有权向被告泰先公司追偿。因各被执行人到期均未自动履行义务,中国银行宁波分行向宁波中级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简单地说,宁波化工开发有限公司、金时集团、宁波康兴电缆有限公司为泰先公司的股东关联方,一起为泰先提供贷款担保,结果因为泰先无力偿还贷款,被一同列为被执行人。
这里发生了什么?作为宁波市产学研合作的标杆,泰先公司为什么会走向破产,还拉上三家企业成为被执行人。
根据浙江泰先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出具的相关材料显示,截至2017年1月31日,该公司账面资产504672739.98元,账面负债314199566.09元,账面净资产190473173.89元;该公司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为0元,税后净利润为-22590726.85元,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为0元,税后净利润为-26754353.07元,2017年1月主营业务收入为0元,税后净利润为-6085274.42元。
也就是近三年,泰先公司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全部是净亏损。当初设立公司时,中科院宁波所并没有出一分钱,仅仅是技术入股的形式参与进来,其他三家公司分别以资金入股。注册后也没有进行过任何增资扩股,仅仅在2012年获得过2000多万元的政府补助,再就是银行1.89亿元的贷款。
该项目计划建设年产100吨T800级别的碳纤维生产线,近几年在市场上也没有见到过泰先相关产品的信息。应该是T800级别碳纤维产业化路线没有打通,产业化受挫。最终导致连年亏损并失去融资能力。
在此次游戏中,除了中科院宁波所,其他三个股东方都输得精光,碳纤维国产化道路任重道远,浙江泰先失败的案例应该让更多人了解,警醒后人,投资要慎重。
本文资料来自于宜信宝,如有纰误,请联系我们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