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玻璃纤维
道生天合
沃达重工 液压机 华征新材料 奥德机械
当前位置: 首页 » 复材学院 » 学术论文 » 正文

超支化聚酰胺酯增韧增强环氧树脂的性能研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1-18  来源:复材应用技术网  浏览次数:77
0 前言

环氧树脂(EP)具有优良的粘接性能、工艺性能、物理机械性能、电绝缘性能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并且其应用形式多种多样,既可用作涂料、金属材料和建筑材料的胶粘剂,又可用作电子电器封装材料等,因而在机械、电子和化工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1-2]。但是,由于EP固化物具有脆性、耐冲击性能差且容易开裂等缺点,故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超支化聚合物具有黏度低、官能度高、溶解性良好且无链缠结等特点,为EP的增韧改性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方法[3-4]。超支化聚合物对EP的增韧效果很好,但是会使EP在模量、强度等方面的性能有所降低。因此,如何在提高EP韧性的同时进一步增强EP的强度,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酸酐固化剂与EP混溶可以降低体系的黏度,不仅有利于EP的加工成型,而且其固化产物耐热性能优良、色泽较浅[5]。本实验以双酚A型液态EP作为基体树脂、四氢甲基苯酐(MeTHPA)为固化剂和具有苯环结构的超支化聚酰胺酯(HBP)为增韧剂,制备了HBP/MeTHPA/EP固化体系,研究了HBP含量对固化体系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的影响,并对该体系固化前后的结构变化和固化机理进行了探讨。

1·实验部分

1.1实验原料

双酚A型液态环氧树脂(环氧值0.41~0.47),工业级,上海树脂有限公司;四氢甲基苯酐(MeTHPA),分析纯,上海树脂有限公司;2-甲基咪唑,化学纯,上海树脂有限公司;超支化聚酰胺酯Hybrane PS2550(HBP),化学纯[分子式为C12H24O2x(C8H10O3·C6H15NO2)x,黏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 550],荷兰DSMHybrane B.V.公司。

1.2固化体系的制备

将HBP按比例加入到EP中,升温至80℃,搅拌均匀;然后加入一定量的固化剂和促进剂,搅拌均匀后进行脱泡处理;最后将其倒入已预热的模具中,升温固化,自然冷却即可。

1.3实验仪器

NEXUS-670型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美国Nicolet;XJJUD-50Q型多功能组合冲击试验机,承德市考思科学检测有限公司;WDW3020型微控电子万能试验机,长春科新试验仪器有限公司;Q800型DMA仪,美国TA公司。

1.4性能测试

红外光谱(FT-IR),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进行表征(KBr法和涂膜法制样);冲击性能,采用冲击试验机进行测定(无缺口冲击实验的摆锤能量为5.5 J);拉伸性能,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进行测定(拉伸速率为5 mm/min);动态力学分析(DMA),采用DMA仪进行测定(升温速率为3℃/min,测试温度为0~180℃)。

2·结果与讨论

由于HBP在过高温度条件下固化,容易导致样条发黄,故应选择中温体系固化剂。本实验选用的MeTHPA酸酐固化剂,可明显降低体系的黏度,从而改善了复合体系的加工性能。

       2.1固化反应机理

HBP/MeTHPA体系固化反应前后的FT-IR谱图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固化前样品在1 844、1 772 cm-1处存在着酸酐的特征吸收峰,固化后这些特征吸收峰都消失,而在1 731 cm-1处酯键的吸收峰强度增加,说明酸酐与HBP的羟基反应形成了羧酸。

  

超支化聚酰胺酯增韧增强环氧树脂的性能研究

 

图2是HBP/MeTHPA/EP复合体系固化反应前后的FT-IR谱图。由图2可知,与固化前的FT-IR谱图相比,固化后的样品在912 cm-1处的环氧基团吸收峰消失了,说明环氧基团已经被反应完全;另外,1 844和1 772 cm-1处的酸酐特征峰消失,说明酸酐和环氧基团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羧酸。有关研究表明[6],即使在高温条件下固化,超支化聚合物的羟基与环氧基也不能发生反应。而本实验中(由图1可知),酸酐可与HBP的端基(即羟基)反应生成羧基,而羧基又能与环氧基反应生成羟基,羟基再和酸酐反应……这一系列的反应导致固化体系形成交联网状结构。

  

超支化聚酰胺酯增韧增强环氧树脂的性能研究

 

因此,超支化聚合物的加入能加快酸酐的开环反应,生成游离羧酸,从而对整个体系的固化反应起到促进作用;超支化聚合物和促进剂一样使固化反应趋于完全,超支化聚合物的球形分子结构使体系的交联网络具有独特性能,其微球结构在固化体系网络结构中的分布,使体系具有一定的交联密度[7]。这一固化机理为超支化聚合物改善EP的力学性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 复材学院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复材学院
点击排行
(c)2013-2020 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2021047099号

关注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网微信